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图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图的话题吧。
近代爆发的战争有很多,你知道在1948年爆发的襄樊战役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1948年襄樊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襄樊战役背景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对于国共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双方都召开了高级 军事 会议,研究战争形势和军事战略。国民党召开的是“军事检讨会”,***召开的是中央 政治 局会议。中共中央 决定 与国民党军展开生死大决战。2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电,同意刘、邓2月4日建议,组织两个有力支队继粟裕之后渡江南下牵制敌人一部分兵力,一支出川、湘、鄂,一支出湘、鄂、赣,二三两月作充分准备,三月底或四月初行动,并以陈再道率两个旅加强江汉军区,包括经营鄂西及汉水中游在内。2月7日,毛泽东再次致电刘伯承、邓小平, 指示 该野战军指挥所从大别山移至淮河、陇海、沙河、伏牛山之间,指挥刘、邓三个纵队,陈士榘、唐亮四个纵队,陈赓、谢富治一个半纵队,共八个半纵队,“在淮河、汉水、陇海、津浦之间集中,机动打中等的及大的歼灭战”。并强调指出,这样部署,可将敌主力吸引至淮河、汉水以北,利于粟裕部机动,利于大别山、江汉等地放手发展,还因为北面有巩固的后方可为依托利于打歼灭战。邓小平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率野战军前方指挥所从大别山区的新县北上,2月24日和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皖西北临泉县会合 。
1948年,刘、邓主力由大别山转至中原后,中共中央为了统一和加强各大区的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调整和改变原有的大区体制。中原解放区的部队和地方机构,由新的中原局和中原军区领导。5月9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邓子恢为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司令员。邓子恢为副政委,张际春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住,李达为参谋长。中原军区下辖豫鄂、皖西、豫皖苏、豫西、桐柏、江汉、陕南七个军区。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辖三纵、八纵和十纵)暂归中原野战军指挥。华北解放区大批干部到中原,加强地方工作和新政权建设。经过这次调整,中原解放区的力量大大加强,统一了组织,集中了主力部队。中原解放战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6月13日,刘邓下达关于襄樊战役的部署。 命令 以陈赓指挥二纵、四纵为西兵团,第一步奔歼老河口、谷城之敌,其主力适时控制汉水西岸,伺机直趋襄阳。以王宏坤指挥桐柏军区主力、六纵为南兵团,第一步奔歼襄阳之敌,对汉水西岸须以适当兵力兜击可能逃走之敌,对汉水船须控制之。以上两兵团统归陈赓指挥,战役定于21日开始。
襄樊战役过程
奇袭老河口、谷城
1948年7月2日,六纵指战员自豫西唐河地区向老河口长途奔袭,当日抵达老河口时,守敌一六三旅四八七团已向谷城撤退,六纵即渡汉水跟踪尾追。陕南军区部队从湖北均县草店隐蔽东进,司令员刘金轩命令郧白团两个营到老河口以西汉江两岸堵击可能西逃之敌,命令三十四团攻击石花街。7月3日拂晓,陕南十二旅三十四团一营向谷城西过山口的守敌发起突然攻击,将一连敌人大部歼灭,占领了该阵地。谷城县城守敌闻知解放军到来惊慌失措,慌忙弃城向老君山逃跑。这时刘金轩司令员急令三十五团和郧白独立团一部,由张飞城渡河,迅速向老君山侧背后迂回,截断敌南逃之路。
3日14时,三十四团在六纵一部和三十五团的配合下,前后夹击,将敌一六三旅大部歼灭,俘敌副旅长阎官禄以下官兵1800余人。桐柏军区二十八旅则进至樊城以东张家集一带,牵制监视襄阳之敌。至此,襄樊战役第一阶段胜利结束。
撇城攻山,“刀劈三关”
解放军以神速动作歼灭谷城和从老河口逃出的敌一六三旅主力后,按预定计划于1948年7月4日、5日夜晚,沿汉江两岸隐蔽地向襄阳靠拢。
襄阳地形险要,当地百姓称“铁打的襄阳”,易守难攻敌有重兵扼守,更增加了我攻坚难度。这时六纵队初出大别山区,无重炮支援攻城,部队兵力不足,全纵只有6个团(3个留大别山),敌我兵力对等,且携带的炸药、子弹亦很少,加之时间紧迫,有敌援兵来击之顾虑。在此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襄阳攻城作战前线指挥,六纵王近山司令员,凭借自己以往的作战 经验 ,从客观实际出发,采纳部属的建议,以战将的胆略,高超的指挥艺术,破 历史 上攻襄阳,先攻山后攻城的陈规惯例,研究创造采取了刀劈三关,打开走廊通道,以少数兵力、火力扼制山上的敌人,主力逼近城垣,“猛虎掏心”,撇山直接攻城的新战法进行攻城。这一着,实在高明,做到了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彻底粉碎了敌人凭借外围高地消耗我军,拖延时间固守待援的企图。其次我将攻城重点放在西面,即可避开设防坚固的城南高地,直接击中敌人的薄弱要害,同时也赢得了时间,变不利为有利。
我军于7月6日完成对敌合围,7日各部小部队及侦察分队与敌接触进行战斗侦察,进一步查明了敌情、地形。8日召开旅以上干部会议,与会者听取了参谋处长贺光华对情况的介绍,经充分讨论,王近山司令员当即决定了攻城的作战决心部署,上报刘邓首长批准。其部署是:“17旅担任主攻,刀劈三关打开攻城突破口”。首以一部兵力攻占 琵琶 山、真武山,集中主力于西门实施主要突击;以陕南十二旅和桐柏3分区部队佯攻城南高地,迷惑牵制敌人;以18旅一部兵力插入东关,钳击敌人,以16旅为预备队。为确保各部队很好地协同作战,纵队决定在突破阶段由17旅旅长李德生同志统一指挥,纵深战斗由第16旅旅长尤太忠同志统一指挥。
遵照作战计划,第17旅认为攻打琵琶山和真武山,开辟城西走廊通道,是实现整个攻城计划、击破襄阳防御链的首要环节。8日黄昏,17旅以50团2营首攻琵琶山。该山守敌为104旅15团1个加强连,是敌城西的一个重要防御支撑点,构成以地堡、碉堡为核心的环形防御阵地。因2营组织不够充分,攻击未奏效。12旅攻下黑虎垭山。9日,17旅继以49团3营攻击琵琶山,该营经充分准备后,在4门大炮火力掩护下,在团长苟在合同志亲自带领下,于18时30分对敌人发起勇猛进攻,经15分钟激战,即全歼守敌,全部占领阵地。团长苟在合同志在敌人的阵地上踏响了地雷,光荣牺牲。刀劈第一关获胜。
10日晚,17旅以49团2营攻击真武山。该山守敌为104旅15团3连及1个重机枪排,筑有近30个完备的永久或半永久性的地堡。2营受领任务后,预先按照敌设防情况堆置沙盘进行反复研究,并选择相似地形反复进行实兵推演,从班到营都制定了详细的作战方案,从干部到战士,对任务和战法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大大增强了全体指战员的必胜信心。19时20分该营在炮火掩护下对真武山守敌发起了进攻,采取小兵群机动灵活战术,用炸药包炸敌地堡。在20分钟内接连摧毁敌人18个地堡,战至20时许,全部占领阵地。刀劈第二关再胜。
同夜,17旅50团1营乘机攻克城西之张堂村,歼敌一个排。战斗中副团长杨毅同志英勇牺牲。我49团连劈二关,皆胜,为打通城西走廊立了首功。此后,李德生旅长和49团干部集中全力进行刀劈第三关即攻城打开突破口的准备。在此期间,陕南第十二旅和桐柏3分区部队经过英勇奋战,分别攻占了凤凰山和铁帽山,歼敌一部。汉水北岸兄弟部队亦歼敌一部。这些都有力地配合了打开走廊的战斗和攻城的准备。这一连串的胜利,给以敌沉重打击,康泽急令第164旅放弃樊城,撤入襄阳加强守备,企图固守襄阳。
根据战局的发展,刘邓首长及时发布命令对作战部署进行调整,令汉水北岸的桐柏军区第28旅南下东津湾,集中全力围攻襄阳,我军乘胜袭取东关。10日夜,我六纵以18旅在桐柏3分区部队攻打文壁峰为掩护,以秘密隐蔽的行动,绕过文壁峰,沿汉水西岸河堤北进,接应桐柏第28旅自东津湾西渡汉水建立东关攻城出发阵地。这一突然、大胆的行动,大大地震惊了敌人,康泽深感“处境危殆”,日以数电向白崇禧呼救,却不敢出城反扑。11日夜,陕南第12旅接替第18旅移至城西南尹家集地区为总预备队。同时,17旅经过两天土工作业,完成了两条交通沟,直抵西关。13日夜,第50、47团各一部经充分准备,沿交通沟攻占了西关铁佛寺和同济医院,歼敌409团2营,歼敌百余人,建立了总攻的主要攻城阵地,为攻城的胜利创造了条件。我47团乘胜攻克秋树下,开辟了西北角攻城的出发阵地。我50团攻占西关后的主要任务是保护西门外横跨三道外壕的大石桥,作为总攻时接近西门的跳板。刀劈第三关,抵近襄阳城垣。
至此,襄阳城已直接暴露在我军攻击锋芒之下,耸峙于城南的大山,已完全丧失其屏障襄阳的作用,守山之敌的补给也陷入了困境,康泽也智穷力竭,无法摆脱覆灭的命运,遂急电蒋介石求救。蒋复电:“共军必无远射程炮和重武器,弃山守城,固守待援”。14日17时,城南高地之敌在其空军掩护下,撤入城内。这样,我军又不战而取得了羊祜山和虎头山。至此,襄阳外围作战遂告结束。
浴血攻城,围歼守敌
15日,解放军对襄阳城发动总攻。兵力部署采取了高度集中的方法,把六纵队全部使用在突破口——西门上,陕南十二旅从东北角进攻,桐柏二十八旅从东南角涉水登城。15日20时20分,六纵以各种重武器轰击西门及两侧,共摧毁了西门前后及以北的5个炮楼、3个地堡,掩护工兵连续爆破4次,突击队则乘敌被震昏与烟雾弥漫之际,发起冲锋,顺利通过百米长的大石桥,突击到城墙下。在登城云梯被炸断的情况下,采用搭人梯的 办法 迅速登上城头,并连续打垮敌人的10余次反扑,巩固了突破口。
与此同时,从东北角攻城的陕南十二旅三十五团和从东南角攻城的桐柏二十八旅八十三团也在经过激烈战斗和付出重大牺牲之后,相继登上了城头。
入城后,3支部队按预定计划分路并进,勇猛穿插,将敌人分割包围,很快打乱了敌人的指挥系统,使敌人互不相顾,陷于瘫痪。经通宵激战。16日上午,我军完全控制了襄阳城,各部会师后,包围了位于杨家祠堂的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杨家祠堂是个四进式院落,成正矩形,四周没有民房。祠堂四角筑有坚固的两层碉堡,中心筑有一个三层主碉堡。从司令官住所到主碉堡有坑道相通。15日夜我军突入城内,康泽就躲进坑道里,只有郭勋祺坐镇中心碉堡指挥。一夜电话不通,也不知情况如何。16日晨,司令部的人从碉堡顶上往四门看,只见城墙上竖着白旗,才知道襄阳城已被解放军控制,他们成了瓮中之鳖。下午攻击开始,我军使用工兵爆破、机枪、步枪、手榴弹一齐打响,司令部内的军心完全崩溃了。大家推举代表去和康泽、郭勋祺谈判,要求放下武器,争取宽大。康泽在中心碉堡里戴着钢盔,不肯说话,其实是吓呆了。郭勋祺还要顽抗,指挥机枪手 射击 。没多久解放军就冲进院内,一颗手榴弹塞进碉堡的射击孔,轰隆一声巨响,碉堡底层的人非死即伤,有的哭喊着“缴枪不打呀!”郭勋祺被迫走出碉堡,随后,康泽也被我军活捉,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
襄樊战役结果
战至16日全歼守军。给了蒋介石集团以沉重的打击。此役,共歼国民党军 2.1万人,俘第15“绥靖区”司令官康泽,解放了襄阳、樊城、光化、老河口、谷城、南漳、宜城等城镇,为尔后开辟汉水南岸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
襄樊战役于7月16日18时结束。整个战役历时14天,我军歼灭敌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部、一零四旅全部和一六三旅大部,俘获康泽、郭勋祺以下17000余人,毙伤敌3500人。收复襄阳、樊城、老河口、光化、谷城、南漳、宜城等七座城镇,缴获 化学 臼炮4门、野炮1门、迫击炮44门、六零炮10门、小炮43门、步枪4400余支、轻机枪305挺、重机枪53挺、 汽车 10辆、骡马123匹、法币307亿元和大量弹药、粮食、物资。我军牺牲719人,伤3000余人。我军 清理 战场后,即撤离襄阳,北渡汉水休整。
襄樊战役的历史影响
襄樊战役是我军自开辟桐柏山革命根据地以来取得的一场最大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的胜利。从襄樊战役胜利对当时解放战争的推进意义来讲,它为我军迫使敌军“汉水防线”全面崩溃,进一步突破敌军“长江防线”、“大巴山”防线,使我军开辟汉水中段新区,变汉水为内河作战,建立战略前进基地,东逼武汉,南渡长江,西进入川,以及遏止敌军北上,配合华东野战军豫东作战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襄樊战役是当年闻名全国的“五路大捷”之一,是我军“十大城市攻坚战”之一。由于战役开展期间我军因时而变,采取了“撇山攻城”的超常规战法,大获全胜,朱德总司令誉称此次战役为“小的模范战役”。党中央在 祝贺 襄樊大捷的电文中指出:“这一汉水中游胜利,歼敌2.1万,解放城镇7座,……对于中原战局的开展帮助甚大。”
解析樊城之战徐晃赢关羽的原因是什么?
樊城之战背景
樊城之战是指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蜀国刘备手下关羽率兵围攻荆州(今河南新野}和襄阳(今湖北襄樊),史称樊城之战。
樊城之战影视剧照
那么,樊城之战背景是什么呢?为什么最后孙权倒戈曹操一起对付关羽有了这樊城之战的呢?
话说樊城之战发生于东汉末年,当时的中央政治背景是,东汉中央 *** 政治黑暗,对地方的控制越来越衰弱,社会危机日渐深重,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再加上刺史制度的变动,群雄割据四起。这些地方豪强们一开始凭借着自己的财力组织武装保卫家园,逐渐后来实力越来越强演变成拥有私人武装的大军阀,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涌现出诸如了曹操、刘备等的大军阀,而中央 *** 面对这样的景况,更加无能为力,反而依赖他们维持地方的稳定,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个州,每个都有豪强割据。各方势力彼此互相交战,人民生活越来越艰苦。
另外,当时割据势力的实力分布背景,是以曹操、袁绍、孙坚父子与刘备等人为最大的几大势力。在这几大势力中,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是众多军阀势力中最大的一个,曹操兵力已伸到扬州,孙权一直致力扬州无力攻下,刘备败走夏口,所以此时孙权刘备集团和曹操的关系激化,于是,孙刘集团组成军事上的联盟对抗曹操,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退到北方。孙权刘备共同瓜分荆州。而这时,孙刘集团的合作基础外部威胁暂时消失,导致这两个集团政治基础松动,矛盾也慢慢出现。接下来,随着刘备夺取益州,孙权日益不安感起来,公元215年刘备取蜀,孙权向刘备讨还荆州,刘备不从。孙权令吕蒙拿下长沙、桂阳、零陵。刘备起兵五万赶赴公安,孙刘两军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曹操在这时进攻汉中,刘备面临着两方的威胁,只能与孙权议和,刘备只能把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土地归还孙权。只能说在这个时候孙权刘备各自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们尽可能更多的占领荆州的意图也日渐显露出来,孙刘联盟关系名存实亡,孙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付刘备身上,这时三国的格局实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樊城之战爆发。
樊城之战徐晃怎么会赢关羽
东汉末年的建安二十四年秋,当时关羽围樊城。汉水突然暴涨,曹魏军于禁所领的七军被洪水淹没,全军覆没,关羽率军将包围樊城,并且日夜急攻。城内的曹仁被围困,粮食欲尽,樊城旦夕不保,岌岌可危。
樊城之战影视剧照
樊城是曹魏在荆州的重要据点,一旦樊城失守,那么由此以北的广袤平原无险可守,曹魏只得退回宛城(今河南南阳)一线,在这样的局势下,曹魏派出了徐晃去协助曹仁来与关羽抗衡。
那么,樊城之战徐晃怎么会赢关羽的呢?
首先,徐晃赢关羽的第一个因素是徐晃的兵力多于关羽。当时徐晃手下的士兵多为新兵,其实是难以与关羽领导的军队争锋的,所以徐晃当时进阳陵坡去驻扎,等待援军。援军到了,徐晃才开始进攻。徐晃当时的兵力达到数万,而关羽的兵力相对分散,而且荆州和益州相隔太远,关羽调兵太难,当时关羽抵抗的兵力大约五千左右,可见当时徐晃的兵力是有一定优势的。
其次,徐晃赢关羽的第二个因素是徐晃使用了声东击西的计谋,不仅造成关羽兵力分散,还给关羽来个措手不及,徐晃扬言攻打围头,却出其不意去袭击四冢。关羽匆忙领兵应战,被徐晃击退。
再者,关羽的军队因为之前的打仗,已经是疲惫之师,而徐晃的军队都是有备而来。这是徐晃赢关羽的第三个因素。
第四,徐晃赢关羽的第四个因素是徐晃治军严谨,有勇有谋,后来曹魏的军队在摩陂 *** 就可看出,因只有徐晃部下的军营整齐,将士驻阵不动。
第五,徐晃还趁胜追击,冲入关羽的包围圈内,把关羽逼到撤围而走,关羽手下的将士很多投沔水而死,关羽大败。这个是徐晃赢关羽的第五个因素。
以上,就是樊城之战徐晃怎么会赢关羽的几大因素。
樊城之战经过
东汉末年的樊城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部下关羽率军进攻荆州南郡(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战役。此战令蜀汉的实力受损,损兵折将,丢了荆州,是三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战此外还导致蜀汉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反目。
樊城之战影视剧照
那么,樊城之战经过是怎样的呢?
樊城之战大致上分成三个时期:
前期差不多从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春开始算起,当时刘备军队进攻汉中,曹操的部下夏侯渊、张郃军与东吴军队相持不下,最后曹操败退,汉中陷落。同年,刘备部下关羽率军攻打荆州北的樊城,八月,大雨,汉水暴涨,于禁庞德军队被水淹,于禁被迫投降,庞德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杀。
到了十月的时候,陆浑民孙狼等作乱,并杀死了县主簿,他们向南归附关羽。后来关羽授给孙狼他们官印,并给他们军队,让他去骚扰曹魏。在这个时候许都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封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关羽是非常风光的。
战争中期应该是从曹操认为汉献帝在许都,与敌军临近,打算迁都以避其关羽锋芒说起,这时司马懿对曹操说:“于禁等人战败的原因是被水淹,并不是因为攻战失利,所以对国家全局大计没有大的损害。另外,刘备和孙权,从外表看关系密切,实际上并不如此。此外,孙权必不愿意看到关羽得志。可派人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答应孙权成事后把江南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便可自然解除。”曹操听从了建议。
另一头,孙权手下吕蒙装病并将官位假装交给陆逊,陆逊到任后,便写信给关羽,“书词极其卑谨”,并在信中吹捧关羽,赞赏他的功德,表达对他的敬仰,并表示绝不与关羽为敌。关羽失去戒心。便把用于提防东吴的荆州守军调至樊城,就全力对付曹操。这时,关羽虽然在樊城取得节节胜利,但他的后方却空虚了。
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并请求曹操不要把消息泄露出去,免得关羽有所防范。曹操答应孙权为他保密,但却暗中将孙权的书信用箭射入围城内和关羽军营中。关羽方将士得到书信后,关羽犹豫不决,不愿撤兵离去。
战争的尾声渐至,曹操驻扎在摩陂,先后派遣十二营军队到徐晃那里增援。关羽在围头和四冢都有驻军。徐晃故意扬言将进攻围头,但却秘密攻打四冢。关羽见四冢危急,便亲自领兵出战,结果关羽败退。徐晃乘胜追击,二人进入关羽对樊城的包围圈,关羽准备撤围退走,然而关羽的船只据守沔水,但去往襄阳的路却隔绝不通。
另外,关羽不善收服手下人心,令留守江陵的将领糜芳、士仁皆生异心,看准时机的吴军吕蒙与陆逊同时分道进攻,吕蒙率军攻打江陵。陆逊则长驱直入,建安二十四年,江陵被糜芳、士仁献给了东吴军。南郡失守。
关羽腹背受敌只得退守麦城。后来孙权手下司马马忠擒获关羽及其儿子关平,予以斩首,孙权占据荆州。
最后,关羽丢失荆州三郡、兵败身亡,刘备集团实力大削。孙权集团占据荆州南部六郡。
樊城之战的影响
东汉末年的樊城之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的手下关羽率出兵荆州南郡,占据襄阳、樊城的一次战役。关羽先是水淹七军,重创了曹魏,后来又被曹操手下吕蒙偷袭荆州、最后逼得关羽败走麦城,关羽父子被杀。
樊城之战影视剧照
那么此樊城之战有什么影响呢?
樊城之战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第一个影响,荆州是三国利益冲突集中之所在,樊城之战爆发,荆州南郡的归属问题终于尘埃落顶,东吴从此占据荆州六郡,不仅增加了地盘,还可谓是“全踞长江”,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第二个影响,樊城之战令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大大的受损,特别是刘备的蜀汉,不仅损兵折将、还丢了荆州,刘备在荆州的军队和军事人才基本上是损失殆尽。
第三个影响,上庸处于魏蜀边界,魏蜀本来谁都不想把上庸的管理者孟达推到敌军一方,但是樊城之战,却让孟达背叛刘备投降了曹魏,导致蜀汉丧失上庸等地。
第四个影响,蜀汉因此失去了东面北伐的大基地,是使得隆中对成为虚话,孙权虽全取荆州,但是孙刘联盟彻底破裂,很难再共同一齐抗曹,孙刘相争,曹公得利,统一中国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北方手中,曹魏及其继承者最终灭掉了蜀汉。东吴失去了决胜中原的形势与机会,蜀汉地处川中,孙吴亦无力单独北伐,都失去了一统华夏的资格,三国的历史走势就此注定。
第五个影响,这次战役导致蜀汉与东吴的同盟关系反目,最后导致后来刘备讨伐孙权的夷陵之战。令得原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所以说此次战役也是三国历史发展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于禁在襄樊兵败时有选择的余地吗?
于禁在襄樊战役中被关羽水淹七军,最终只能战败投降。于禁跟随曹操征战沙场一辈子,如今却因“贪生怕死”而投降,老而失节,是在令人叹惋,我们其实可以分析一下,于禁在这次兵败后,有选择的余地吗?
关羽剧照
第一种选择、自杀。自古以来,有多少贤臣良将为了不在战败后被敌人俘获,受尽屈辱而死,往往都会选择自尽或者被抓后只求一死,比如同一时期的高顺,在被曹操抓住后不愿投降,请求被曹操杀死,还有清末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在与英国舰队作战失败后自杀而死。他们选择死亡,想要的是成就自己的气节。
于禁剧照
在当时,“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非常浓厚,一个叛将投降时很不被当事人所看好的,比如张辽是一位降将,尽管他战功卓著,曹营里还是有很多人看不起他。于禁跟随曹操征战四方一辈子也不曾离弃,如今在这关键时刻,他除了自杀,貌似已经没有更多的选择了,只有自杀,才能成就他名将的名声,才能是他不会晚节不保。
曹操剧照
c第二种选择、投降。投降尽管听着不太好听,但是起码保存了反攻的实力,就是悬在敌人背后的一把钢刀,时刻都会插在关羽的脊梁,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权宜之计,也算是为士兵的性命考虑,如果于禁在此时不选择投降的话,按照关羽的脾性,很有可能直接会大开杀戒,那么于禁手下的三万士兵都要给于禁陪葬了。
谁知道三国时期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的真实情况?(非三国演义)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3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一、魏国的参战兵力
在襄樊之战中,魏国投入的兵力有三部分:曹仁部(含庞德、吕常),于禁部,徐晃部。现在逐一分析其兵力。
1、于禁七军的兵力
于禁所领的七军,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后,因原曹仁兵力太少,故赶来援助,这部分兵力较为明确。
据《华阳国志》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
可见,于禁的七军共三万人。
有人对此疑问,他们总觉得,七军被大水淹掉以后,仅关羽就俘虏了三万人,按说于禁原来的兵力超过三万吧?
其实不然。
第一,于禁军被水淹之前,在樊城外围与关羽有所战斗,战况并不激烈,且有庞德部支持,兵力没有损失,反而极可能将关羽军消灭了部分。史载庞德曾用箭射中了关羽的额部,看来,关羽在这些零星的战斗中是吃了亏的。
第二,水淹七军之时,汉水溢出河道,倾泄在樊城周围的战场。照道理,关羽是水陆联合作战,关羽步骑军必屯军在汉水不远,而于禁屯在较为远离汉水处。当水势到达于禁军营时,必然变缓。好比用“水龙头”往大池中注水,虽然“龙头”处水势汹涌,但池中水的水位却是缓慢升高的。因此缘故,于禁的三万兵都来得及逃生。他们对周围地形比较熟悉,水位上涨时,纷纷跑到周围的高地上避水了,只会有极少数兵意外死亡。
当然,粮食啊,辎重啊什么的,绝大多数都被水淹掉了。
第三,天亮时,关羽用水军来攻,因为于禁军都在高地上避水,没有抵抗能力,于禁下令投降了。只有极少数如庞德尚在顽抗。登高战死的,显然是属极少数。
如果将两个“极少数”(淹毙+登高战死)忽略不计,则于禁的援军正如《华阳国志》所记载:
魏王遣左将军于禁督七军“三万”人救樊,汉水暴长,“皆”为羽所获。(引号为本人所加)
2、曹仁部兵力
曹仁屯樊的兵力有一个基本的参考数据。
据《三国志 曹仁传》记载: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
曹仁部在樊城才几千人,根据三国志的用语习惯,可能仅两三千人,最多不超过五千人。
属于曹仁部的兵力,另外尚有:襄阳城内吕常所率的兵力、及在樊城外与于禁部联合作战的庞德部兵力。这两部分兵力推测起来也不会多。
三部分兵力总和,以一万人计算比较合理。
有一种论点,为了树立关羽的“高大”形象,硬说曹仁原来的兵可能不止一万,这一万兵是被关羽打败之后剩下的。“关迷”们为了证明曹仁兵力宠大,搬出《武帝纪》中的“初,曹仁讨关羽”的记载,硬说曹仁原本打算进攻江陵,因此必然曾有一支宠大的军队。
这种论点是极其荒谬的。
第一、当时魏国并无进攻江陵的战略
曹仁部屯樊城的阶段,魏国在东线连年与东吴作战,后来又在汉中与刘备作战,兵力已经吃紧了,再加上魏国内部不断出现叛乱(仅《曹仁传》记载,就有苏伯、田银,侯音等部的叛乱。此外如魏讽、孙狼的叛乱也在此期间),短时期内不可能有进攻江陵的打算。须知,要进攻江陵,就要打算消灭整个关羽集团,这显然属于重大的军事行动,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是不能轻意发动的。
第二、《武帝纪》中的所谓“讨关羽”,并非指进攻江陵,仅有“抗击关羽”之意。
先看史料《三国志 武帝纪》:
(218年)冬十月,宛守将侯音等反,执南阳太守,劫略吏民,保宛。初,曹仁讨关羽,屯樊城,是月使仁围宛。
再对照一下《三国志 曹仁传》的记载:
复以仁行征南将军,假节,屯樊,镇荆州。侯音以宛叛,略傍县众数千人,仁率诸军攻破音,斩其首,还屯樊,即拜征南将军。
对照《武帝纪》与《曹仁传》可知,所谓“曹仁讨关羽”,指的仅仅是曹仁镇守在荆州,抗击关羽的进攻(或骚扰)而已。
《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的,有多处是这样使用“讨”字。譬如,后来诸葛亮北伐魏国,魏国抗击诸葛亮的入侵,用的词汇就是“讨亮”。这里的“讨亮”,并不是指发动兵力进攻蜀国的诸葛亮军,不过就是抗击诸葛亮入侵而已。
另外两个例子,
《于禁传》: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
《徐晃传》: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
这两处,都把曹仁在樊城抗击关羽,称为“讨关羽”。
第三、曹仁在樊城所屯的兵力,本来就很少。
前面引用《曹仁传》:
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
曹仁仅几千人的兵力,没打多少时间就“粮食欲尽”了,可见原本粮食就不多。因此,樊城之前不可能屯有宠大的军队。再说,樊城是个小城,也无法屯集太多的军队。
3、徐晃部的兵力
徐晃的军队,史料记载有两部分。
一部分是“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这部分兵力大多临时征集的新兵(《徐晃传》“晃所将多新卒”),人数少,战力差,所以曹操明令“须兵马集至,乃俱前”(《徐晃传》)。
第二部分是曹操陆续派遣的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每营以千计,约一万二千。
这两部分兵力总和,以1.5~1.8万计算较为合理。
总和以上三部分兵力,襄樊战役中,魏国参战兵力为:
曹仁部(含庞德、吕常军)一万,于禁部三万,徐晃部不足两万,合计五六万兵力(其中被大水淹掉三万兵)。
二、蜀国的参战部队
关羽进攻襄樊的兵力可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期进攻襄樊的兵力,第二部分是水淹七军之后,关羽又抽调的后续兵力。两部分兵力的数量,史无明载,分析如下。
1,首先估计一下荆州地区的总兵力
刘表时期荆州兵力为十万以上,关羽所督荆州少了北部,后来又失去了东部,但荆州北部的兵力如刘备部、刘琦部都归了刘备。东吴夺荆州东部时,215年,关羽一次就出动三万部队,荆州地区总兵力自然比这个要多出许多。
参考一下,刘备死时,蜀国兵不满五万,但七年以后,仅靠一个益州,兵力就暴长到13 万之多。荆州有良好的基础,刘备刘琦赤壁战前就有两万兵,后有刘表的“降曹军”在赤壁之战后溃散,有数万兵源可以利用,且荆南四郡被战争破坏极少,可大量征兵,前后有近十年的时间,恢复到十万不成问题。
考虑到被刘备、诸葛亮先后带走了约四万,算下来,219年关羽在荆州有近六万人,是很合理的。
此外,215年刘备从蜀中来争荆州时,带了五万兵,是否全部带回去了,史无明载,或许留了部分兵给关羽了也是有可能的。
总之,219年荆州全境的兵力以6万计算,是个客观的估计。
2,关羽第一波进攻襄樊的兵力
这部分兵力,至少有三万多。依据是:
第一,魏国派了三万兵来援助防守。
用兵的规律,处于防守时,有以逸待劳、后勤便利等优势,其用兵数量一般少于来犯的进攻兵力。如果关羽兵势不大,就不必派三万兵来援助,须知当时魏国刚刚在汉中失利,兵力并不富裕啊。(当时的魏国并不知道来进攻的关羽,竟然还被后人封为“武圣人”啊,呵呵)
譬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兵力浩大,魏军也只派了五万兵(根据诸葛亮所称,这个五万兵少于诸葛亮的兵力)。
第二,关羽远出主动进攻襄樊这类坚固设防的城市,且明知魏国会迅速增派步骑来援,如果没有三万以上的兵力,纯粹就是找打。
3,关羽第二波增援的兵力
由于东吴假装与关羽友好,使关羽丧失警惕。为了攻取樊城、襄阳,关羽不断地调拨荆州守军开往襄樊前线。
事见《三国志 吕蒙传》: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此处,“稍撤兵”,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逐渐撤兵”之意。
这部分兵力不会很少,估计应有一两万人。依据如下:
第一,荆州后方的兵力几乎被抽空,使傅、糜不战而降。
虽然傅、糜两人对关羽很不满,但也不会因此就要主动背叛刘备。何况,关羽进攻襄樊以后,还委二人以重任,可见,关羽与傅、糜二人的关系也并没到水火不容的程度。如果荆州的兵力充足可堪一战,他们是不会轻易投降的。三国时,有几千人守城,就很难迅速攻下,这种战例很多。因此,关羽撤兵以后,荆州全境兵力以一万为上限(但是呈分散配置)。
作个减法,荆州总兵力近六万(以6万计),第一波带走了三万多(以3.5万计),最后剩下的最多一万(以1万计),可见,第二波兵力有一两万人(以1.5万计)。
第二,《吴书》大记特记了吕蒙、陆逊是如何欺骗关羽的。
《三国志 吕蒙传》:
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三国志 陆逊传》有大量篇幅记载此事:
吕蒙称疾诣建业,逊往见之,谓曰:……(此处略去几百字)羽览逊书,有谦下自托之意,意大安,无复所嫌。逊具启形状,陈其可禽之要。
可见,吕蒙、陆逊对关羽的忽悠,效果很显著。使关羽把原本守卫老家的兵力的很大部分,都分批撤到襄樊前线去了。
这部分兵力,以“一两万人”计算,显然是恰当的。如果这部分兵力太少,《三国志》就没有必要大书特书东吴如何如何定巧计欺骗关羽了。
第三,关羽能同时包围襄阳和樊城两座城,还要分出水军控制汉水,没有充足的兵力(四万以上)是难以办到的。
关羽围城并不是全靠大水的帮助,水退之后关羽继续围城,直至被徐晃击败才撤樊城围。
第四,关羽的兵力,第一波3.5万、第一、二波总发兵以五万为下限。但考虑到关羽经作战损失、徐晃打击、东吴攻心之后,竟然全军溃散,因此估计关羽前后用于进攻襄樊的兵力不会多于五万。
总和关羽第一波第二波攻襄樊的兵力,蜀国参加襄樊战役的总兵力,约五万。
总结全文,襄樊之战魏、蜀两国参加兵力如下:
魏国总兵力不足6万(其中三万被汉水所淹),关羽的总兵力为5万。
好了,今天关于“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图”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襄樊之战守军阵容搭配图”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