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赤壁之战曹魏阵营阵容搭配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赤壁之战曹魏阵营阵容搭配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点
东末三大战役中的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最为经典,影响也最为深远,是推动中国历史走向之战。然而,有人疑惑,官渡之战,袁绍从此一蹶不振,几年之内,被曹操全部消灭,而赤壁之战,曹操也是完败,虽然从此无力南下,但依然是三国的老大,并没有被南方的孙吴政权等消灭。
其实,表面上来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决定历史走向之战,但这两场战争有着本质的差别,最终决定了结局有所不同。
一是官渡之战袁绍的大本营被攻破,而赤壁之战只是外战。官渡之战的结果是袁绍的大本营邺城就攻破,大本营是一个政权的象征,随着大本营被攻破,人心涣散,手下另有打算,如许攸、陈琳、张郃、高览、辛毗等一大批谋臣武将都是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大败而投往曹操的。
所以,官渡之战后,袁绍要想东山再起已不容易,因为有能力的人都不再依附他,何况,袁绍这些手下有能力的人都知道他的弱点,现在,帮助曹操打袁绍,更是不费吹灰之力。而赤壁之战,曹操亲率80万大军(实际不到16万大军,再加上刘淙降军不到8万,约23万左右),在原刘表的根据地赤壁与孙刘联军3万军队大战。
也就是说在其他国家的地方发动战争,最终曹操虽然完败,但他的政权组织形式依然完整,国家架构还在,内部人民的思想相对稳定,人心未散,也没有手下高级将领投降敌人。所以,曹操虽败,但无损形式,只是脱了一层皮而已,可以东山再起。
二是曹操意在取代,孙刘意在自保。官渡之战,其实是袁绍政权和曹操政权的最后对决,都想一战取代对方,所以,都是以全部实力倾巢而出。所以战争的结果不是两败俱伤,而是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官渡之战的结果无论谁赢谁输,都是一方取代另一方。最终曹操在这场生死大战中取得胜利,那就意味着曹操取代了袁绍。
而赤壁之战并非如此,曹操也非倾巢而出,孙吴也非全力出击。曹操只是率领了23万左右的大军,孙吴也只是出去了3万左右的大军,决战在两国的边界,双方都有退路,这场战争谁赢谁输,都不能很快消灭对方。何况,孙吴包括刘蜀政权,都意在自保,只想将曹操打败,让曹操知难而退,然而三分天下有其一。
所以,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都没有想到彻底消灭对方,这也是曹操失败后能够全身而退的根本原因,孙刘联军也就没有想过能够消灭曹操。
三是两之战后核心的结局不同。官渡之战,袁绍作为核心,因兵败忧郁而死。这样,袁绍政权失去这一核心之后,其子要想迅速取代,不是说其能力有问题,但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何况,两子并不团结,还发生内讧,这就加速了袁绍政权的灭亡。
而赤壁之战后,作为战败方的曹操政权,其核心曹操健在,并没有因战败而死去。核心在,人气也就有,凝聚力也还在,所以,曹魏政权就不会自动瓦解。
四是两场战争的人心向背有本质的区别,官渡之战袁绍真正被打败的根本原因是曹操了解他清清楚楚。因为为曹操谋划这场战争的核心谋士郭嘉、荀攸都来自袁绍曾经的手下,对袁绍的军事部署的特点,军队的战斗力,以及攻防等方面都了解的清清楚楚,可以说袁绍军队在曹操军队面对就是透明的。
而且,在战争过程中,不断有手下重要人物投降曹操,如许攸、陈琳、张郃、高览、辛毗等一大批谋臣武将,而袁绍对曹操军队的部署并不知情,战争打到这个份上,袁绍焉能不败?而赤壁之战完全是两军对擂,彼此都忠心各为其主,没有重要人物的倒戈现象,都是各自在自己的阵营中谋划对方。
所以,最终胜者一方在追击时有所顾忌,这也是曹操最终能够顺利逃回老家的根本原因。虽然大败,但人心相对稳定。正是人心向背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战争结束之后败的一方内部核心的凝聚力不同。
赤壁之战曹操为何没有计策?
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枭雄,在三国鼎立时期,从才能和实力来排列的话,曹操绝对是第一大boss,曹魏阵营能在汉末群雄争霸中胜出,可以说是曹操一手拉拔起来的。
曹操的胜利,除了自身谋略、眼界、军事才能都十分优秀外,和他能包容很有关系,所谓做大事不拘小节,曹操做到了。
曹操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他很务实,格局够大,懂得发动最广大的群众,集思广益,才能有容乃大,这一点项羽就不具备。因此,在曹操的一生征伐中,很注重对人才的搜集,为了能得到军事、计谋等方面的人才,曹操也做出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牺牲。
比如,为了收伏谋士贾诩,不计前嫌收伏张绣,即便张绣和他有杀子杀侄之仇,也真心接纳了张绣及其人马。其中,曹操接纳张绣,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贾诩之才。
贾诩这个人十分聪明,计谋了得,其中霍乱汉朝,致使天下大乱,就是这个谋士的“功劳”,没有正义感是贾诩的一个特点,但有才也确实是有才。
曹操收编张绣,纳降了贾诩后,十分高兴,但贾诩到曹营后的表现却一直不温不火,尤其是在赤壁之战这样有关生死的大战中,曹操因为郭嘉身亡,深感谋臣者少。但有大才的贾诩却不献一计,任由诸葛亮和东吴唱戏,眼看着曹操失败,无缘南方之地。
那么贾诩为何不帮曹操赢得赤壁之战呢?笔者认为,和贾诩的私心有关。
自古得霸业者,在征伐路上对下属都不错,因为还用得着他们,一旦霸业成就后,跟随他的铁哥们就成为政权的绊脚石,所谓功高盖主一词,自古害死的不在少数,朱元璋屠戮功臣、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等,历史上此类事件比比皆是。
而曹操当时势大,一旦再攻下吴蜀,统一南北,天下再无敌手,他还需要贾诩及张绣这些有污点的干才吗?所以,从自身考虑,贾诩根本不希望曹操统一,自然也不会帮助曹操,在曹营中做一个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是贾诩的选择。最终,贾诩真的在80多的高龄寿终正寝,可谓晚年幸福。
赤壁之战曹操频频中计甚至败走华容道,难道他的谋士都是饭桶么?
曹操这个人物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不得不说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关于曹操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这么一个能文能武的曹操,为什么赤壁之战就频频中计惨遭滑铁卢?
传统的说法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的,那也就是说北方人水土不服,而且不善水战,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大家可能也都听说过,《三国演义》里头也都讲过,但是你仔细一想就会发现问题,这个北方人不善水战水土不服的这个事情,就算曹操本人不是很清楚情况,但是曹操手下那是人才济济,为什么曹操手下那么多谋士,也没有一个人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事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比起孙权手下拿得出手的只有鲁肃和周瑜,刘备手下算得上谋士的就只有诸葛亮,曹操不是,他手下叫得上名号的人比比皆是,怎么就没有一个人看穿了周瑜的反间计苦肉计?怎么就没有人提前告诉一下曹操水土不服这个事?那么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的谋士是没有出谋划策还是曹操不听?两者都不是,原因很简单,赤壁之战曹操身边没有谋士,我就挨个说一说。首先郭嘉咱们就不说了,大家都知道他已经英年早逝了。
荀彧出身是标准的大士族,个人能力也是极强的,在曹操阵营当中,堪比孙权的周瑜、刘备的诸葛亮,那么他赤壁之战的时候他在干嘛?其实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荀彧当时没有跟曹操南下,而是经常在后方主持大局,这个很符合曹操对荀彧信任的这个人设,其实很多次战役荀彧都是在后方,可以说在曹操这里荀彧扮演的是萧何这样一个角色,所以说荀彧他没有去南征,这个有史可依没得说。
曹操还有个非常厉害的谋士叫荀攸,他可是经常随军同行的,在曹操的左右出谋划策,他去哪了?这个还真不巧,也是《三国志》记载了,就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前一年,荀攸转为中军师,中军师是干什么的?主要在后方处理刑狱事务,所以说荀攸他也没去。蒋济当时担任扬州别驾,人家人在淮南也不在曹操身边。
贾诩和程昱他们是跟着曹操到了荆州的,当阳打败刘备后程昱还预测了孙刘会联盟的这个事,贾诩在曹操占领江陵后还曾劝曹操,不要顺江南下去攻打孙权,这个都有记载,可是一到了赤壁,这俩爷也不在曹操身边了,这又是为啥?
之所以说是俩爷,因为赤壁之战那一年他俩一个六十七一个六十一,这个在公元208年那会真是高龄,而且北方人对南方的这个瘟疫也不是完全没有所闻,当年郭嘉还在的时候就跟曹操说过,我这个身子骨是不能南下的,我要是南下的话肯定死于瘟疫,郭嘉他身体不好抵抗力弱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
这俩人他们年事已高,到南方以后一顿折腾肯定身子骨也吃不消的,估计很可能他们两个人跟曹操到了江陵以后,就没再顺江南下,曹操就觉得你看这两个人年纪也这么大了、身子骨也弱,他们俩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很正常也,就没有逼着他们两个强行跟着曹操一起走,空口无凭,我解释我为什么这么说。
赤壁这一战其实曹操打的是非常狼狈的,最后败走华容道的时候曹操身边只有几十个人跟着,假如说这二老要是跟着去的话,那铁定在赤壁之战的这个过程当中就得被折腾死,但是赤壁之战过后这俩人还生龙活虎的,可见他们确实是没有跟曹操去。
除了这几位还有俩人也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刘晔和司马懿,但是他们那个时候都比较年轻,他们的年龄和蒋济差不多,所以说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作为,因此 历史 上也没有什么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旁敲侧击的稍微猜一猜。
先说刘晔,他是汉室宗亲,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又是扬州人,在曹操的阵营之中首先从身份上他不受信任的,而且他自恃有王佐之才目空一切,在朝中人缘也不是很好,就凭这几点不管他跟没跟曹操去赤壁,他的话也不会被曹操重视的,反倒还很可能有人在背后给他穿小鞋,所以刘晔基本上可以说他去还是没去,曹操都一样是会输。
再说说这个司马懿,这个可是堪称三国时期顶级军事家、政治家,建安十三年的时候司马懿刚刚出仕,出任的是文学掾,这个文学掾可以说就是个教书的,教谁?教的正是这个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司马懿后来号称是“太子四友”,就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基础,那个司马懿的才学咱们都清楚,他当时有没有随军南征,这个 历史 没有记载,不过以他当时的身份,说白了就是曹丕身边的小幕僚,说实在的也没资格参加这么大的战役,但是如果曹丕去了的话那司马懿也就很可能随曹丕去了赤壁。
那说回来咱们就看看曹丕到底去没去赤壁, 历史 上虽然没有正式的记载,但是我们可以寻到一些蛛丝马迹,曹丕作为这个曹操的儿子也是非常喜欢吟诗作对的,虽然说他的才情和他弟弟曹植是差远了,但曹丕也作了一些诗,比如说在建安十三年的时候,他作了一首诗叫《述征赋》,里面讲的就是曹丕在荆楚之地的时候的一些所感,由此可以推断曹丕肯定是跟着去南征了,大概率可以认为司马懿也跟着去了,但是他就算去了也没有用,为什么?
因为曹操他不喜欢司马懿,第一次见司马懿的时候曹操就对曹丕说,这个人有虎狼之相,要曹丕小心此人,而且曹操还梦到过三马同食一槽,这个故事大家都听过,所以说曹操对司马懿此人是十分提防的,而司马懿又是出了名的韬光养晦的隐忍大王,所以说他100%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一声都没吱就看热闹了,这也会 历史 没有记载的原因估计是他没有啥表现,没什么好记的。
所以说这么一算就等于说曹操一个谋士都没带,带着蔡瑁张允蒋干就直接就顺江南下了,很自然就被周瑜欺负了,苦肉计反间计给曹操玩蒙了,也难怪曹操战败,这真所谓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也不和,不过这个话说回来了,为什么曹操一个谋士都不带他就敢去打这个赤壁之战?说到这里,咱们简单分析一下曹操的心理还有当时的情况。
当时曹操南下是奔着荆州去的,荆州谁是老大?当时是刘表,这个刘表可不是泛泛之辈,也是一方霸主,虎牢关非常活跃的那位,号称江东猛虎的孙坚就是栽在刘表手上的,在《三国志》之中刘表和袁绍董卓是一个级别的,在曹操的这个心目当中,这次南征是奔着打第二次官渡之战的心态去的,就是因为刘表不好惹。
结果没想到,刘表军事集团内部发生了一点小小的意外,刘表突然挂了,集团内部出现内斗,刘表的大儿子刘琦远在江夏,二儿子刘琮夺得了荆州的控制权,而且为了与他哥哥刘琦对抗,居然直接带资进组投靠了曹操,这让曹操有点受宠若惊,这个时候说实在的曹操的心理当时是有点飘的,当听说刘备和孙权他们要联合的时候,曹操其实也没把他们当回事,在他的眼中南方最大的心腹大患其实是刘表,像刘备巴蜀的刘璋还有江东的黄口小儿,他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他甚至直接劝降孙权,幻想着荆州的这一幕可以在江东再一次重现,但是这一次曹操他就碰钉子了。
这个孙权也不是泛泛之辈,咱们都知道,这个孙权也是鼎鼎大名的一方霸主,不过咱们这是事后诸葛亮的心态,要知道孙权是公元182年出生,赤壁之战的时候他才26岁,你要放到现在那就是标准的90后,一个是90后的富二代,一个是60后的创一代,你说在曹操心目当中,孙权他是个什么地位?曹操是看得起他看不起他?站在当时的这个 历史 基点上来说的话,在曹操的眼中孙权和这个刘琮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但是曹操这个人疑心病极重,怎么就这么容易上当?其实曹操这个人的性格和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有很大的区别,曹操除了是个军事家政治家之外,他还是个诗人,擅长吟诗作对,他是个非常感性的人,比起那两位的谨小慎微,曹操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他是敢只身进宫就刺杀董卓的人,他敢兵行险招这个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官渡之战的时候他敢用许攸,用许攸的计成功打胜了这一仗,同样的道理赤壁之战的时候,他就敢让黄盖入营。
历史 就是这么的的戏剧性,正所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曹操就是敢兵行险招,官渡之战他赌赢了,但赤壁之战他赌输了,从这个故事中我相信你能感悟的比我多,在此我就不多赘述了。
三国志战略版PK赛季避坑指南:14个剧本选对才能让游戏体验更好?
三国志战略版PK赛季14个剧本有群雄割据、天下争锋、英雄露颖、赤壁之战、军争地利、兴师伐乱等。
第一本:群雄割据
适合人群:?全民。
特色介绍:六大势力特色,多个兵种宝物。
个人评价:
多个兵种宝物是该剧本最大吸引力。《群雄》剧本作为三战第一个剧本,可谓是压力山大。但好在不负众望,发展至今依然是好评最多,白板娱乐玩家最喜爱的剧本,复选率最高剧本,没有之一。就冲着不同势力特色就能玩出不同花样这点,复选6次就足够消耗近2年时间。
其中如同盟秘策、重整旗鼓、民心系统、更是一举奠定三战未来的众多基础玩法。值得诟病的一点,该剧本虽说是六方争霸,实际上还是两大阵营的厮杀,少了点群雄的味道。
第二本:天下争锋
适合人群:?散人玩家、单桃局。
特色介绍:季节玩法,春夏秋冬,季节转换。
个人评价:
最早的单桃本,非常无聊,无聊到爆,建议优化重做,或者直接删除又因为极容易出现人数分配不均,导致未战先降,被玩家戏称“策划决定霸业“
在《群雄》剧本之上完善了同盟秘策,除此之外新增的“季节系统”、”城池摧毁重建“、”城池调动限制“ 在随后的诸多剧本中也被一点点完善。“天下争锋”剧本中“阴谋诡计”会有所减少,影响胜负的因素很少,玩家间正面的计策交锋和硬实力碰撞将影响最终胜利的走向。
第三本:英雄露颖
适合人群:?新手剧本、为弃坑找一个理由
特色介绍:千里纵横,任何城池可调动
个人评价:
这剧本让土匪获得了最大程度的行动力,全图城池可调动,被动玩家普遍称为”以土匪成就霸业“。除同盟秘策再度升级外,该剧本基本没有什么特点,是最不为玩家所知的剧本。其神秘程度不仅攻略少,官方介绍也是最少在土匪被削弱成麻瓜的现在,不知道该剧本的存在意义是什么?加速玩家弃坑吗?没什么好说的,无聊,建议删除。
第四本:赤壁之战
适合人群:?萌新体验、大盟单挑。
特色介绍:战船,火攻水战,曹魏VS孙刘阵营对抗。
个人评价:
作为首个年度大剧本,还为此专门请大导演拍摄了专属MV,为后续年度剧本创了先例。该剧本将赤壁之战搬上了大地图,加入了长江水系,战船行军、改变了原有地图模式,并首次引入了火攻以及风向,富有一定的趣味性。在同盟决策上,也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性。该剧本特色对阵容并没有影响,水军5%的属性加成让比较依赖属性的孙权得到了不俗的出场率。
对于新玩家而言,这是一个值得体验的一个剧本,冲着手机SLG游戏历史上的首个水战玩法,也要尝试下。对老玩家来说,这是一个永远都不想碰第二次的剧本。超大的地图让水上行军变得极为费时,消磨战意堪称首屈一指,唯火攻玩法让体验者暗暗叫爽!
第五本:军争地利
适合人群:?有组织有纪律的同盟团队。
特色介绍:地形元素,可合理借助地利,灵活运用地形指令将对战局产生巨大助力。
个人评价:
该剧本增加了地利因素对战斗的影响,湿地、丘陵、林地、荒漠各有对应的兵种加成。同时,首次加入了同盟建筑军阵,以削弱九八,增加了游戏的可玩性。适合纪律性较强的联盟,纪律差的联盟基本无法体验到地形对战斗加成的乐趣,且容易被碾压。
虽然这个剧本删了,但里面的元素极好,后来的很多剧本都加入了一些特殊指令,比如为玩家熟知的盾墙、伏击等一类指令,就是最早从这里来。
第六本:兴师伐乱
适合人群:?有组织有纪律的同盟团队。
特色介绍:第三势力NPC西凉军团,打BOSS、水淹、火烧、登庸令。
个人评价:
该剧本首次可以主动进攻玩家的出现NPC势力,喜欢骚操作的玩家,可以利用传统游戏引怪的手段,将NPC引导到敌阵,让系统助你一臂之力。由于该玩法反响极好,在后续的很多剧本都有出现。”登庸令“也首次在游戏出现,让配将更加多样化。最令人深刻的还是虎牢关打BOSS这个设计,玩法新颖,攻城不再是纯兵力对抗,需要有组织有纪律,至于为什么这么好的玩法在后面的剧本没有沿用,包括孝公在内的大部分玩家都相当困惑。
第七本:北定中原
适合人群:?全民。
特色介绍:个性系统,铺路、搭桥,城市特色建筑。
个人评价:
将此前的盾墙、火烧等玩法整入“个性系统”中,城市建筑中出现的伏击营一类的建筑,算是融合了军争地利剧本的一些优点,180点体力也是一个特色,所以这个剧本可玩性很高。
原本铺路、搭桥是绕过98堵城,现实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好设计,但天知道策划是怎么想的,把这样的阴谋用深怕每一个玩家不知道的方式提示出来,真的是被蠢哭了。三战无战略,不是玩家的错!
第八本:官渡之战
适合人群:?全民、配将爱好者。
特色介绍:2+1阵容,战车,器械车,登庸令。
个人评价:
三战第二年的年度大剧本,元素丰富可谓是当时历史之最,好评最高。而战械和阵容2+1,是这个赛季的核心玩法,哪怕是放到现在,也会有很多人选择的剧本。战械可以自由选择科技,搭配出适合自己的玩法,即使此前被玩家诟病的张鲁、韩遂都有各自的特点。
而阵容2+1与登庸令的再次沿用,也玩家对阵容有更自由操作空间,不再拘泥于国家队。战械、阵容2+1、登庸令三者强强组合,不知诞生了多少黑科技玩法,为之后许多配将体系打下了基础。
第九本:王师秉节
适合人群:?全民、配将爱好者。
特色介绍:信符系统。
个人评价:
其实可以简单的看成让”队伍拥有第四个战法“,因地置宜的选择信符,能使队伍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对喜欢配将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友好的剧本,信符的存在不仅能补足队伍的缺点,亦能对某些强力的战法产生有效克制,让游戏的克制属性更灵。
比如玄弓信符有40%概率不会被清除,能克制草船借箭恢复和净化。比如铜虎节能获得连击、中必,让张辽宛如天神下凡。但可悲也就在这,策划敢做却不敢玩。信符在几经修改后,变得非常中庸,变得可有可无。无他,无脑堆“侯印印绶”信符就行!
第十本:英雄集结
适合人群:?全民、配将爱好者。
特色介绍:名将系统、拓印战法。
个人评价:
名将系统让攻城多样化,有趣味性。从单纯地打守军,到攻打NPC、打名将,攻城期的趣味性明显比之前强了。而后面带着NPC名将出征,伴着各种光环效果冲锋,又是另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名将系统带来的个人特技特性,其实就相当于信符系统延续,只是名称不同、获取方法不同。
在这个剧本中,普通玩家可以玩得很爽,至于同盟指挥在本赛季要变得很累,从落州到分团安排,提前做到位,游戏会变得轻松许多。对于拓印战法,孝公只想说:策划要是不敢玩就不要出这玩意!拓印战法在策划左一刀右一刀后,变成赛季垃圾。食之无味,留之碍眼,删了吧!
第十一本:兵战四时
适合人群:?全民。
特色介绍:季节系统升级、季节提案、季节计策。
个人评价:
这个剧本主打“季节变化”对战场带来的各种影响,除此为对阵容影响很小。沙盘会定期发生四季更替,春夏秋冬,轮转不止。在不同的季节会有不一样的沙盘风貌表现,玩家可观赏不断更迭的洛阳景色,体验到更真实更沉浸的三国沙盘。
三战游戏画面的美,在这个地图体现的淋漓尽致夏季暴雨后的洪水,冬季河道的结冰,不仅改变了地形,更烧指挥的脑。而冬季的“踏雪袭营”,大范围集火+瞬间拔城,也堪称三战历史最壮观!
第十二本:襄樊之战
适合人群:?全民。
特色介绍:多结局、地形变化、全新水战、六大出身。
个人评价:
三战第三个年度“大剧本”,也是不管可玩性、娱乐性、平衡性都堪称最成功的剧本!剧本设计的内容非常精彩,六大职业、水陆交替、四季变化、水淹火攻!可以看出来策划们在想方设法延缓赛季节奏,利用水路和淹地等地形等元素意图降低资源州的推进速度。
唯一的缺点,始终还是陷入了推进—迁城—吃98—推进的怪圈中。出生系统带来的变化在游戏中体现的并不明显,没有让玩家之间的形成差异化。设计出来却不深挖利用,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最终只是聊胜于无。
第十三本:云起龙襄
适合人群:?全民、配将爱好者们。
特色介绍:拜师系统。
个人评价:
这个剧本是给配将爱好者们设计!公时常能看到一些奇怪却又有意思的队伍,当然这个剧本也因为出现了冠军枪这种超模队伍,降低了一部分人的体验,加上剧本节奏过快,导致留给最初一批玩家的评价只有2个字:垃圾。
综合而言,云起龙骧可玩性还是挺高,冠军枪、芦苇盾等超模队伍也随着玩家深入研究,开发出克制队伍,赛季节奏方面经过关卡的修改之后也得到了很大改善。总之,这个剧本还是非常推荐的。
第十四本:天师举义
适合人群:?全民。
特色介绍:阵营对抗、连城系统、同袍系统、召唤流、主城形态变化。
个人评价:
三战终于想起了他的游戏名字:战略版。不同于以往许多赛季在战法上中看不中用的花里胡哨,在攻略上敷衍了事的态度(襄樊例外),此次剧本新老元素的整合,很明显极度重视”节奏“两字。或许是受到《云起》剧本中玩家的激烈反馈吧,本次在”节奏“方面下足一功夫。不管是新鲜的主城战斗形态、连城玩法、召唤义军,还是经典的民心系统,都在大大的减缓游戏的进程。
好了,关于“赤壁之战曹魏阵营阵容搭配”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赤壁之战曹魏阵营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